历史记载
早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,冬虫夏草就被记载为“夏草冬虫”,名字来源于它的生长环境。书中提到,这种药材主要产于四川江油县的化林坪,夏天是草,冬天是虫。
植物形态
冬虫夏草的子座从寄主头部伸出,通常是单生,有时也会有2到3个。子座头部呈棕色,稍膨大,上面密集着许多子囊壳。每个子囊壳内有多个子囊,每个子囊有8个具隔膜的子囊孢子。
产地分布
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、青海、甘肃东南部、西藏东南部和云南等地。它们通常生长在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山草甸区土层中。幼虫以珠芽蓼的地下茎为食。
采收与贮藏
冬季,菌丝侵入蛰居土中的幼虫体内,吸取养分,导致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亡。夏季,菌丝从虫体头部生出子座,露出土外。一般在6到7月采收,晒干后贮藏于干燥通风处,****冷藏。
药材鉴别
虫体呈蚕状,长2.5到4厘米,直径4到5毫米,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,有环节,腹部有8对足,以中部4对较明显。头部长有子座,多单生,少数2到3个。子座呈细柱形,略扭曲,长3到6厘米,直径1.5到4毫米,表面灰棕色,有细纵纹。虫体质脆,折断后内面粉白色;子座质较柔韧,断面黄白色,似纤维状。
成分与性能
冬虫夏草含有粗蛋白25到32%,水解产物包括谷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脯氨酸、组氨酸、缬氨酸和羟基缬氨酸、精氨酸和丙氨酸的混合物。还含有8.4%的脂肪,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3.0%(硬脂酸),不饱和脂肪酸占82.2%(油酸占31.69%,β-亚油酸占68.31%)。此外,还分离出一种化合物“虫草酸”,后经证明是D-甘露醇。‘冬虫夏草性甘、温,入肺、肾经,具有益肺肾、秘精益气的功效。’